新华网重庆5月21日电(黄玉保)在万州熊家镇举安村村民眼中,举安村第一书记林琳是政策落实的“引路人”,也是脱贫致富的“领头人”。整整5年时间,她每天活跃在战“贫”一线,用“绣花功夫”啃下了穷困小山村脱贫攻坚的“硬骨头”。
用“绣花”功夫把好“穷根之脉”
2015年林琳刚来举安村时,举安村是一个无产业、无集体经济、无增收来源的“三无”市级贫困村。全村2348人,建卡贫困户达75户215人,村里仅有的一条出村公路也是坑坑洼洼,不仅晴天一身灰,遇到下雨天,一脚下去,鞋子就不知道在哪儿了;全村一半以上的村民靠天吃水;供电质量低、电压不稳定困扰村民多年。
“女书记到我们这个穷山旮旯来能干啥子?”“细皮嫩肉的,肩不能挑、手不能提,估计呆了几天就要脚底抹油喔。”……
面对村民的不接纳、不信任,林琳知道,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,决不能有半点耽误和懈怠。
“一组大部分村民有种植枇杷的经验,有村民曾提出建一个枇杷产业园,可因为缺钱缺技术被搁置;全村20多口山坪塘因年久失修成了摆设,100多户村民人畜饮水困难;10多户村民想发展养殖业,但面临着资金不足、销路不畅的难题……”从进村第一天,林琳扑下“身子”、放下“面子”,主动下基层、走院落、进农家、访百姓。不到半年时间,她带着两名队员,走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,跑软了腿、磨破了嘴,用“绣花”的功夫,把准了村民的“穷根之脉”。
“低调、务实、心思细腻。”渐渐地,村民感觉到,这个“第一书记”不像个当官的,很接地气,大家开始对她另眼相待。
用“绣花”功夫下好“精准之棋”
“一张、两张、三张……今天上午林书记带人上门买了12只鸡,给了我1900块钱,比市场价高出200多块钱。”亮堂的厨房内,弥漫着米饭的香味,程良贵一边往灶膛中添柴,一边数着手中的钞票,脸上乐开了花。
有谁能想到,三年前,年逾五旬的程良贵还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,因患肺病多年,干不了重体力活,加上没文化、没技术,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。林琳上任后,多次上门了解情况,支持彭程良贵发展养殖业。“年轻时养过鸡,可是缺少本钱哪。”让程良贵没想到的是,没过几天,林琳就送来了10只鸡苗和“养鸡技术指南”。为增加程良贵脱贫致富的信心,林琳当起了义务“推销员”,每过一段时间,就带着亲朋好友和同事上门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,不出家门就能将鸡卖出去。如今,程良贵仅养鸡一项一年的纯收入就超过2万元,不仅摘掉了“贫困帽”,日子也越过越红火。
其实,程良贵的故事只是林琳带着驻村工作队队员,与村支两委找准村民致贫原因,“一组一策、一户一策”精准发力的一个缩影。如今的举安村,由万州机场公司投资60多万元、把农民增收和集体增效相结合的枇杷产业园建起来了,村民不仅能在家门口务工挣钱,还能通过地土地流转的方式增加收入;如今的举安村,20多户村民通过发展种养殖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;如今的举安村,消费扶贫的直通车开到家门口,村民的滞销农产品不出家门就能“变现”……
“只有用‘绣花’的功夫,才能绣出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;只有发自内心地把扶贫大事当‘家事’,把贫困群众当‘家人’,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肯定,工作才能有成效。”林琳说。